城市·更新 | 市北区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综合规划设计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充分认识“里院”资源在青岛历史文化及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独特性、代表性,紧紧围绕青岛市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卓远设计公司始终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现代化发展服从于历史保护、历史保护服务于现代化发展,切实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功能和环境品质,以不断满足和实现市民的美好幸福生活愿望。
市北区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是青岛“里院”文化的重要代表区域。近年来,通过历史建筑的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正在逐步着力打造成为中国沿海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示范窗口,以及独具青岛山海城特色的台地里院群落风貌体验区。
01项目背景
现状航拍
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建成于日占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30年代后,为日占时期建设的居住区。因苏州路—无棣一路所在区域为观象山与伏龙山谷地,街区内地形高差较大,建筑、道路结合山地的建设方式与格局,成为青岛城市建设与地形有机结合的最典型代表之一。现存历史建筑包括独立庭院建筑、里院建筑、职工宿舍建筑等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是青岛市居住建筑类型最为丰富的片区,其中集中成片分布的港务局宿舍区,是我国50、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城市建设的重要见证。
街道地图-选自任锡海《波螺蚰子-五角大楼》
青岛有条人人皆知的路“波螺油子 ”就位于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了这一街区百年历史的见证。
02项目简介
现状道路骨架
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西以江苏路、热河路为界,北至无棣一路、无棣二路、无棣四路,东至莱芜一路、无棣四路。总面积为15公顷。
保护街区内3处文物保护单位(2处为三普新增),141处传统风貌建筑(南区39处,北区102处);保护观象山、伏龙山等山谷区域沿等高线建设的路网格局;保护江苏路、苏州路、莱芜一路、无棣三路4条历史风貌保护道路;保护胶州路观圣保罗教堂的视廊与对景。
街道内现状道路骨架主要由东西快速路、江苏路、莱芜二路、无棣一路、无棣二路、无棣三路、无棣四路、苏州路8条道路构成。
街区现状道路总长度3214m,其中快速路575m,次干道849m,支路1415m。
03项目现状
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拥有近百年历史,其功能构成、空间形态及建筑形式反映了青岛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 |
![]() |
![]() |
![]() |
无棣路街区现状
地势高差变化大、道路及建筑布局与自然结合,台地空间特色鲜明;交通组织复杂,通达性较弱,停车问题较严重,步行体系不健全;建筑沿街界面及形态丰富多变,景观缺乏系统性;公共空间不集中,街区公共服务及配套功能适用性缺失,历史风貌特色衰落,整体环境品质较低;配套设施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缺少统一规划;建筑形式多元化,以日式及中式简洁风格为主;社会使用上,历史建筑空置问题较严重。
04保护策略
经过对现状的调查研究,对现存改造重难点的了解以及对未来更新发展的规划,我们认为无棣路街区可依托社区环境及公交枢纽发展邻里型商业及文创产业,包含基本功能模块(美食餐饮、休闲娱乐、康体养生、居家生活、文化教育)的同时,发展特色模块。
智能化平台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最新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的产业对接。
文化聚合
逐步形成无棣路历史街区独特的区域名片,形成文化IP。
公益服务
通过业态组合,能够加强对本区域及周边社区的公益服务能力。
通过社区情景化业态的构建,在树立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独有的可识别性的同时,创造现代时尚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的融合艺术文化、潮流风尚、跨界开放的空间。社区型商业八类业态的组合,涵盖家庭型消费、居民日常生活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基本需求。
业态配置及空间布局
在文化价值上,里院街区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重要载体;在时间维度上,参照城市化发展阶段,确定街区及保护要素;在历史价值上,街区保护内涵随历史观的发展而扩展;在风貌基因构成上,街区价值提炼是对既有遗产的选择与重组过程;在多元化空间及功能上,功能的多元化、复合化是城市更新的趋势。
界面价值分析
保护街区内顺应山体等高线,依山就势的道路格局、走向和尺度。延续历史道路网骨架为前提,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性,对原道路的走向和竖向标高保持完整。新建、改建地块的内部道路应结合街区整体路网骨架,顺应地形,延续历史地块划分的方式。
山地路网格局保护
多层级院落保护,逐步整治或改造现有的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对其进行维修、加固,整治建筑立面和院落环境,逐步恢复街区的历史空间格局和环境;保护街区基本院落单元组织形式,保护院落与各类道路的组织方式,对庭院空间格局保持完整性。
多层级院落保护
在符合“延续街区历史文脉,体现特色文化价值,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原则的前提下,注重街区特色文化保护。可通过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文化保护。
名人文化保护
名人文化已经不只是一个文化标签和文化印记,它随同历史的文脉,似奔流不息的江水,一路向前,体现的是数代人的文化自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市民文化保护
历史街道、啤酒屋、小商铺等各类场所和人们的行为活动相互影响,形成了青岛特有的“里文化”场所精神。
建筑文化保护
青岛最传统、丰富的居住建筑类型文化,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历史文化造就了欧式与德式建筑特色的相互融合。
市民文化-选自任锡海《波螺蚰子-五角大楼》
05规划方案
规划结构
南北走向的无棣一路、无棣二路、无棣三路、无棣四路,将本片区划分为几条带状片区,东西向联系相对较少,需要增加东西向通廊,来形成网状结构的街区肌理。利用南北向道路,结合东西向高差丰富的台地长廊,形成“双轴+三片区”的立体化街区,同时增加台地长廊的密度,使里院组团关系更加清晰。
总平面图
根据无棣路的地形地貌及建筑群落的空间关系,形成:3个组团,12个院落。组团A建筑类型:文化商业组团;组团B建筑类型:商业复合组团;组团C建筑类型:文创办公建筑。根据本区域的东西向高差关系及与建筑群落的组合方式,形成:9条东西向台地长廊。
组团划分
现状台地长廊类型较为丰富,可将标准段大致分为A、B、C、D四种,实际情况根据周边界面变化,呈现出的空间类型更加复合,通过四种基本型组合出更多的空间变化。同时增加交流空间,将传统交通空间,转换为交流、复合空间;增加亲人材料,在统一中求变化;增加绿化环境,丰富两侧界面。
节点布置索引图
以保护历史街区文化及生态特色,做到以人为本为原则,努力打造健康且具有活力的市民休闲文化带,为区域周边居民(主体:老年人、儿童)提供活动休闲场所,提升老旧社区活力。
x
街角公园-效果图
口袋公园-效果图
景观节点-效果图
项目通过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打造中国沿海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市北模式,塑造独具青岛山城特色的台地里院群落风貌体验区,实现存量优化,现状资源整合,绿色更新、公共服务配套和老旧社区整体环境的营造与提升。
实景合成鸟瞰图
“建筑可阅读、街区能漫步、城市有温度、宜居又宜业”,这是市北区推进风貌建筑保护修缮和街区基础设施完善的愿景。未来,我公司将进一步紧跟青岛城市更新的目标,秉持“对文化的自信与传承,对场地环境的深思与回应,对使用者的尊重与人文关怀”的原则,再接再厉,为青岛的城市更新和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文旅产业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