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 | 上街里·银鱼巷的前世今生
2021年12月28日,青岛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提出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包括“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旧城旧村改造、市政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地铁建设和沿线开发建设、停车设施建设、公园城市建设”八大板块。其中,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重中之重,不仅要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完善城市功能、赋能片区开发建设、调整城市结构和更新陈旧的物质设施,更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城市活力、传承文化传统、提升旅游品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市文明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Background
项目背景
青岛是全国最早按照近现代城市理论统一规划的城市之一。德占青岛时期,后海及中山路一带是青岛中心城区建设的起点,青岛中山路被划成欧人、华人两个区域,以保定路口为界,南部是异国风情浓郁的欧人区。宁阳路历史街区位于中山路南部。
那时的宁阳路称为“银鱼街”,日占时期改称“椎南町”。因为这里靠近火车站,所以建起了很多旅馆,可以说是“旅馆一条街”。一些落魄的前清贵族、大臣们来青岛之初,便暂住在这里的旅馆中。他们平时衣着华丽,生活奢靡,所以被老百姓当成了“赃官”“赃官巷”的名字也就不胫而走,甚至民国时期的《胶澳志》也有“赃官巷”一名的官方记载。
宁阳路街区航拍(图片来源于网络)
宁阳路街区以宁阳路和寿康路交汇组成,紧邻青岛火车站。宁阳路从前的德文名字的直译“斯普林茨叶街”,原文含义是“银鱼街”。后人引用青岛旧时童谣“一二一、上街里”,将整个片区称作“上街里·银鱼巷”,让这个名称既亲切有趣又有了人文延续。街区里有许多里院是全国唯一、青岛独有的民居建筑形式,院落间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也是青岛百年风雨、世纪沧桑的历史见证。
日占宁阳路北段街景
(资料来源:《青岛写真案内》,1918年出版)
Introduction
项目简介
“上街里·银鱼巷”由肥城路-泰安路-湖北路-泗水路4条街道围合形成,街坊内有两条内街:宁阳路和寿康路,用地面积约3.32 公顷。
宁阳路街区卫星图(黄色标记区域为设计范围)
本项目主要包括8个院落和宁阳路、寿康路步行街。其中,里院总建筑面积近万平米。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并已有百年历史的里院建筑,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市民的构成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建筑空间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方式需求,建筑结构与设施也不能满足现代功能与技术,并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在保留里院整体片区布局不变的情况下,对建筑内部空间和功能结构进行调整,修复破损建筑,恢复历史风貌的部分外观和屋顶,将功能空间调整为现代商业使用需求的新用途,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未来运营相结合,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
Situation
项目现状
宁阳路街景(摄于2020年)
项目周边道路网还保持着最原始的结构,道路窄且多为单行,缺少停车配套,通常停满私家车,极易造成交通拥堵。
宁阳路11号内院(摄于2020年)
地块内现状建筑主要为一到三层建筑。现状各建筑主体结构较为完整,但建筑立面及建筑风貌与周边区域不协调,各建筑立面效果较差,建筑结构承裁力较低,内部环境较差,已经失去居住、商业等功能。
现状建筑群独具青岛建筑特色,并且街区内有两栋文保建筑。分别是宁阳路11号(吉祥里)和宁阳路26号建筑。宁阳路26号、23号院落形状不规则,宁阳路26号院落较大,23号院落较小。宁阳路17号、泗水路10号、宁阳路11号、泗水路12号院落较为方正,宁阳路12号院落较小。湖北路35号院落较大且方正,被服务用房一分为二。
宁阳路11号内院改造前后
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整体布局及装饰保存较好。在空间形态方面,本项目具备大量的开放空间且分布较为均质,具备空间整合潜力,且建筑肌理形制丰富。
宁阳路17号沿街立面(摄于2020年)
Concept
修缮理念
在文化价值上,里院街区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重要载体;在时间维度上,以时间为主要标准,确定街区及其保护要素;在历史价值上,街区保护内涵随历史观的发展而拓展;在风貌基因构成上,街区价值提炼是对既有遗产的选择与重组过程;在多元化空间及功能上,以功能的多元化、复合化适应城市更新与发展的趋势。
改造旧建筑不一定要做成博物馆,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在保留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做成一个文化、风貌的聚集地,让建筑在设计中继续再生,让老房子将原本的生命力延续下去,并赋予它新的功能、价值和活力。
宁阳路17号改造前后
因此,我院在设计及后期衔接施工中都遵循了“应留尽留”的修缮原则,尽可能多的保留建筑本体的历史价值要素,对于新建元素及构件遵循“可逆性”的规则,原则上不破坏建筑本体结构和历史痕迹。
以17号及泗水路12号为例:在调研前期,本项目就存在诸多历史街区的典型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现状院落空间相对孤立,可达性较差,院落间缺少联动,整体逻辑较为混乱。基地周边仅有一处公交车站,道路等级较低,交通通达性一般;周边停车位较少,出现停车难、乱停车等问题;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不足且布局不合理,服务能力较低,无法满足居住人口需要,需结合现状条件,合理统筹规划服务设施;现状建筑立面及结构老化,设备系统不完善,缺少必要消防设施等。
泗水路12号内院(改造中)
针对片区出现的原有道路等级低、宽度窄,交通通达性一般等问题,首先对地块的图底关系进行研究,将可利用的院落及场所进行改造,将宁阳路17号与泗水路12号进行串联,打通步行主线与院落空间的联系通道,使街区形成步行友好、四通八达的休闲步行街区。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对设备系统进行完善,使其满足现代功能的使用。
宁阳路17号二进院改造前后
另外对于几幢三类保护建筑,以宁阳路23号为例:在保证外立面完整的前提下进行结构改造,使其满足现代商业建筑的要求。通过修建银鱼巷微型博物馆,借助历史图纸、照片及人物介绍,讲述宁阳路从德占时期至今的发展过程,并对宁阳路街区老物件进行了保护展示。
银鱼巷微型博物馆(摄于2021年)
目前,宁阳路一期改造已基本完工,街区尺度及历史面貌获得整体保护,不少商铺、咖啡厅、静吧正在陆续落地入驻,在青岛颇有名气的南枝小馆就在此处落地开张,闲暇之时到此打卡,感受新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别有一番趣味。
宁阳路街景(摄于2022年)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里院是城市化发展的宝贵遗存和文化财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载体,是青岛特有的具有跨文化研究、传播价值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的“绿水青山”,也是青岛历史城区申遗的主体空间和重要板块。从资源价值、城市化发展研究及其文化影响看,青岛历史街区无疑已经属于中国和世界。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实施统一规划和管理,进而实现有机更新、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和产业复兴,才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资源价值,确保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适应城市化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国土空间资源高质量,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文化品质,引导青岛建设绿色、开放、活力、包容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途径。
城市更新,卓越致远,未来可期!
来源:虚拟规划及城市设计中心